作者:马瑾伊 人气:
在古代高考制度(科举制度)中,有一些相关的职场称谓,比如:
1. 状元: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。
2. 榜眼:殿试第二名。3. 探花:殿试第三名。4. 进士:通过殿试的人。
5. 举人:通过乡试的人。
此外还有贡生等称谓。这些称谓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特定的地位和意义,与仕途和官场紧密相关。
在古代,科举考试主要由礼部负责。
礼部在古代职官体系中承担着与礼仪、教育、科举等相关的重要职责。科举考试的组织、命题、监考、阅卷、录取等一系列工作通常都在礼部的主持和管理下进行。
在具体实施过程中,还会有其他部门和众多官员协同参与,以确保科举考试的顺利进行。
以下是一些高考中常出现的古代官职:
1. 丞相:百官之首,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。
2. 太尉:掌管军事。3. 御史大夫:负责监察百官。
4. 尚书: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职。
5. 侍郎:尚书的属官。6. 刺史:负责监察地方官员。
7. 郡守:郡的行政长官。
8. 县令(知县):县一级的行政长官。
9. 太傅:辅导太子的官职。
10. 太师:古代官职,多为大官的加衔。
11. 太保:位高权重。12. 参知政事:唐宋时期的副宰相。
13. 军机大臣:清朝中枢权力机关的重要官职。
古代高考即科举考试,其代称有以下一些:
1. 科场:常用来指代科举考试的场所,也可泛指科举。
2. 春闱:明清时期京城会试,均在春季举行,故称为春闱。
3. 秋闱:乡试多在秋季举行,所以称秋闱。